李正武

人物生平

1916年11月,出生于浙江东阳。

1930年,于南京东方中学初中毕业。

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物理系。 毕业后,曾任贵阳气象所技士,江苏医学院、复旦大学(1944年) 、交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

1946年,考取留美公费生,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攻读研究生,

1951年,获博士学位,任加州理工学院凯洛格实验室研究助理、研究员。在美国望城医学中心研究核技术和辐射应用,创制“钴线治疗机”。早期留美期间,主要从事轻原子核反应实验研究,对爱因斯坦质量能量转换关系作出当时最精确的直接实验测定;

195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突破重重封锁,李正武夫妇与钱学森夫妇等,是第一批回归新中国的科学家。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核物理研究室副主任,第二机械工业部五八五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核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理事长,国际核聚变研究委员会中国成员等职。

左者为李正武

回国后从事质子、电子静电加速器研制工作,是我国第一台高气压型质子静电加速器和第一台电子静电加速器的主要研制者,同时积极倡仪在我国开展受控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方面的研究,这一倡仪被列入1956年制定的全国12年科学规划;

1961年,转入受控磁约束核变研究领域,倡仪、领导研制了一系列的实验装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中国环流一号”就是由他亲自指导的。在此期间,还在东北503所倡仪建造稳态“多用磁笼”装置。

1965年,他负责三线基地,即原二机部585所的筹建工作。

1969年底,随三线建设迁至四川乐山原二机部585所,即后来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二机部585所所长,任职期间,他指导了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的设计建设,领导了这一装置和全所的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工程技术的研究工作。

70年代初,他在中国率先提出了聚变裂变共生堆的概念。他高瞻远瞩,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了等离子体的总体性质,提出了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品质参数空间的概念,并在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委员会会议上做了特邀报告。

1980年1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曾任第三、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名誉院长。 1983年-1987年,被聘为四川省科学技术顾问团成员。

1988年,为了指导中国受控聚变事业的发展,他及时提出了中国环流器二号的概念设计框架,成为中国环流器二号计划的早期基础。

2013年7月30日,在北京逝世。

社会任职

李正武为推动学术交流,创办了《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期刊,任主编。李正武曾任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聚变研究理事会首届中国成员,曾任该机构《NuclearFusion》期刊编委,并曾多次任国际有关专业会议的顾问委员会成员。李正武先生曾列席第三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是第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评价

李正武先生热爱中国和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关心国家大事,特别注意国家的科技体制改革,总是及时、准确地理解与运用中央的精神。年过古稀,他仍注视着中国的受控核聚变研究,不时提出指导性意见;关心中国民品开发与生产,提出指导原则并努力身体力行,计划开展开发研究的具体工作。李正武先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诲人不倦、甘为人梯,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热情地培养了整整一代学术带头人。他高瞻远瞩、进取创新、呕心沥备、无私奉献,为中国核能与核聚变事业作出了卓著的贡献,无愧为中国受控磁约束核聚变的奠基人。

李正武院士,中国解放前去美国。1955年,经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与美方严正交涉,被羁留在美的中国学者获准回中国。李正武先生热爱新中国,放弃了在美职位与优越的生活条件,偕夫人孙湘先生,携出生仅二个月的幼子(估计这孩子就是李启平),与著名学者钱学森等同船返回中国。

咟喥咟萪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